学校办学史及硬件现状
方巷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乡村小学。1965年9月至1966年4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来到方巷开展社教蹲点工作,在此期间,张将军亲自为方巷小学题写校名,这成为方巷小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得益于政府大力投资教育的时代东风,2013年9月,方巷小学迁建至方巷镇朝阳路18号。新建校园由四幢教学楼组成,楼宇之间由天桥相连,另有3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学校建有两层楼的师生餐厅,可供900人同时就餐。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垂柳婀娜、凉亭秀美,校园洋溢着浓浓的书香之气与崭新的现代化气息。目前,学校施教区辐射方巷镇九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施教区人口约2.5万。


方巷镇中心小学按照六轨规模建设,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均按省颁标准配备。学校拥有教学及辅助用房5580平方米,生均5.3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为8450平方米,生均8.5平方米。学生活动场地面积9900平方米,生均活动面积10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24900册,生均25册。有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全校每百名学生计算机数达14台,同时建有容纳15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学校有音乐、舞蹈教室,配有钢琴及音响设备,有美术室、体育器材室,音体美教学设施、器材能满足教学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教室均建起了多媒体教学柜、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电子白板,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效率。


打造“红日”校园文化,关爱投向每一位学生
张爱萍将军曾于1966年题写了“东风浩荡,红日照方巷。绿波滚滚千重浪,英雄儿女欢畅……”的词,并将他亲手打造的社教“方巷经验”推向全国,成为当时全国学习的榜样。为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思想,方巷小学确立了“红日”文化为学校文化特色,红日象征着活力,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温暖,象征着成长,挖掘“红日”文化内涵,即是热情博爱、执着质朴、勤劳好学。近年来,方巷小学以办有温度的教育为己任,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智障生、残障生不排斥、不歧视,对外来务工的学困生同样施以教育关爱。现在六年级就读的翟冲是徐州人,居住在周边乡镇,因为该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被所在学校拒收,停学在家,家长心急如焚,怀着一线希望来到方巷小学,得知该生情况后,校长陈正斌当即拍板收下该生。校长陈正斌认为,不管是怎样的学生,都有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让每个孩子接受教育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底线,方小在执行《义务教育法》上绝不含糊,教育人应当具有大爱情怀:不放弃、不抛弃,乡村学校应发挥兜底功能,同时校长陈正斌认为,生源群体的多样性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正是有这样的情怀,四年级的李阔、唐锦、李坤宇、李明宇等父母工作居住在周边乡镇外来务工子女,也被方巷小学接纳就读。二年级的陈家乐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经常会莫名的喊叫、傻笑,像这样的孩子完全可以到启智学校上学,因家庭困难,申请来校就读,也受到学校的接纳和关爱,如今这样的孩子与正常学生一块上学、一块游戏,对他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同样的四年级的残障生刘畅、智障生张晶晶、梁悦、高明慧等,都与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课,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特殊情况而被学校抛弃,老师也在尽力地教他们知识,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极为有利的。在如今的方小,共有13名这样的孩子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下。
关注弱势群体,关爱学困生是方巷小学全体教师坚守的信念。方巷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多,留守儿童多,其中的一些孩子学习习惯差,成绩不理想,方小的教师从来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在课堂上更多地提问他们、辅导他们。去年有个来自贵州的外来务工子女李金铭,在第二学期中途插入卜文玉的一(3)班,之前,李金铭的父母分别在浙江的宁波、温州打工,后来到了方巷,孩子跟着辗转多处学校,基础非常差,而且浙江的教材跟江苏的又不同,小孩刚来到方小的时候,连上学期应该掌握的拼音都不会,卜老师没有嫌弃他,更没有放弃他,每堂课都抓着小李金铭的手写字,中午则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习拼音,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最后李金铭考试60多分,这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像这样的关爱学困生的事例在方小数不胜数。对于贫困生,除了日常的征订校服、食堂就餐予以减免,校领导班子还在教师节、儿童节期间对这些孩子家访,了解家庭状况,送上书包、文具、书籍等慰问品,孩子的家长都十分感动。


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建设“崇文尚武”文化特色
学校积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同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确立了傩舞(花香鼓舞)作为学校的艺术文化特色项目。傩舞,亦称花香鼓舞,是江苏省首批 “非遗”传承保护项目,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傩舞自明清以来流行于扬州西北山区,是“香火会”中的一种祭祀性的舞蹈,有文字记载至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方巷作为傩舞的发源地,传承傩舞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传统文化润校园”的相关工作要求,方巷小学成立了花香鼓舞研究小组,确立了《傩舞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项目计划书,让学生了解傩舞的起源、传承、发展等文化,营造人人知晓这一“非遗”,人人热爱“非遗”、人人学习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学校成立了花香鼓舞精品社团,特聘傩舞非遗项目传承人许颖超老师为辅导老师,邵静老师协助,教孩子们跳舞。如今方小的傩舞节目经常外出参赛或表演,赢到了领导、观众的充分肯定与赞誉,并获得“2015年邗江区少儿艺术节舞蹈比赛”一等奖。
方巷小学将“张爱萍将军在方巷史料陈列馆”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以学习张爱萍将军“心底无私、乐于奉献、清正廉洁、率先垂范、热爱劳动、坚持学习”高尚品质为契机,方小积极建设“崇文尚武”的校园文化,带领学生学好课本知识,浸润传统文化,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个人体魄,开展国防教育。
学校坚持“师生为本、整体发展、创建特色”方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施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奠定了的良好基础。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有本校特点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型课程建设中,突出了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三疑四探”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一定成效。拓展型课程建设基本能凸显以推动学习、培养技能、激发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和促进功能。这为新一轮学校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突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规定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开发学校的自主课程,开足开齐三类课程,不断丰富学校课程门类,以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丰富、快乐的校园生活。通过课程的全面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学力水平,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学校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按照分层管理的要求,建立上下协调的教学组织系统。明晰各级组织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强化学校行政系统的质量管理责任,通过教学课程实施指导、教学目标落实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办法加强对课程实施质量的全程管理。学校围绕“崇文尚武”办学理念,倾力打造“文风武韵”课程体系。学校开设了民乐、古筝、陶笛、围棋、跆拳道、太极拳、傩舞、合唱队、十字绣等30个社团,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技能,让孩子们免费学习传统文化技能,得到艺术的熏陶,陶冶情操。
方巷小学历来重视诗教工作,在校园橱窗中,不时展出师生的诗词作品、张爱萍将军的诗作以及吟咏扬州的古诗词;每个教室前,都张贴着经典古诗的宣传画,学生随时都能吟诗、诵诗,整个校园洋溢着浓浓的诗韵醇香。在早读课、校本课中,班上学生读诗、诵诗声此起彼伏,甚是悦耳。2016年5月,中华诗词协会领导来到方巷小学,对方巷镇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方小创建点进行验收,他们察看了校园文化布置,观看了方小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巷镇全国诗词之乡创建汇报演出”,孩子们不但流利地背诵着一首首古诗,还用歌唱、舞蹈来表现诗词的意境。每个年级抽选的小学生则在客人面前大声吟诵古诗,所背的古诗现场指定,孩子们背诵得声情并茂,让检查的领导大声叫好,对方小的诗教工作十分满意。同年,方巷小学荣获“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方巷小学不仅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认真上好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大课件活动等,开设足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社团,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2016年,方巷小学足球队参加“邗江区中小学生少儿足球比赛”,荣获小学组第四名。校乒乓球队参加“邗江区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荣获团体第七名。在科学、艺术领域,方小的教学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夏晓雯同学荣获“2015年扬州市运河杯少儿摄影比赛”特等奖,多名学生荣获江苏省金钥匙科学奖。
作为乡村小学,除引导孩子热爱学习,做好“读”,还不能忘掉“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为此,学校在操场四周的空地上建起了十多块实验菜地,定期组织学生种菜、除草、施肥、浇水,享受劳动的乐趣。对成熟的蔬菜则销售给食堂,补作班费使用。每到春秋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菜地里挥汗劳作,欢笑声此起彼伏,已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成就“幸福教师”,培育“阳光少年”
方小目前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专任教师中取得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51人,大专学历4人,取得副高级职称9人,中级以上职称52人。学校目前拥有各级名师26人。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树平台,压担子,创造条件让教师成长成才。近两年来,有5名教师在扬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数学、英语、品德课堂教学赛课中荣获一、二等奖,有3名教师在邗江区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教学赛课中荣获一等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佳绩,说明方巷小学的教师素质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方小的全体教师群体工作责任心强,任劳任怨,孜孜不倦,他们为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加油努力:培育“阳光少年”(健康、质朴、优雅、向上);成就“幸福教师”(健康、宽容、高尚、敬业);营造“和谐校园”(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学校力求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教学质量不差,培养了不少的优等生,如去年考入南京大学的陈斯妤,近几年来在扬州中学就读的房建成、卜一凡、沈子悦、陆雅静、吕文婕等都毕业于方巷小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迁址新校园让方小学生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优质教育,为方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目光远大、锐意进取,全体教师兢兢业业、创新工作,相信:方巷小学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实现新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