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才是更好的教育?陈玉昆教授在《一流的学校建设》中提出“六个更”: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学校更添智慧,让学校更讲道德,让学校更具美感,让学校更富创造,让学校更加和谐。位于瘦西湖畔,蜀冈之巅的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自2013年8月由邗江中学初中部与维扬中学整合以来,一直行走在创建“好学校”的康庄大道上。
如何在传承中寻找创新点、生长点、着力点,在校长杜成智看来,一个“品”字最能表达出这所扬州公办教育标杆学校的内涵和精髓。学校应是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必须满足教育质量的期盼,质量是学校立足之本,教育首先要符合目的。学校应是有品位的,“打造标杆学校”不仅是各级领导的期待和任务,更应是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学校应是有品格的,名校之名在于环境、教师,更要有优质的管理体系和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及独特的价值输出。
文化为源:师生言行折射学校品位
在芳香四溢的校园里,常看到一位中年男教师,总是早早的站在校园内,笑容可掬的迎候师生,学生们见到他总是亲切的叫一声“校长好!”他就是我们的杜成智校长。杜成智校长治校严谨有方,他更关心教师的冷暖,学生的成长。教师生病住院,他必定亲自探望,教师子女升学结婚,他也亲自过问,奔走操办。他爱生如子,走在校园里,他会和学生沟通交谈,抚摸孩子可爱的笑脸。此时的校长俨然是一位慈祥的父亲,让人觉得是那么的亲切。你也会常常见到校长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张纸片,那弯下腰的一份自然,其中包含的不仅有领导的高尚师德,更是学校“做最好的自己”理念的自然体现。
“我就是喜欢上课,只要站在讲台上,看见那些可爱的学生,我就哪里都不疼了”,2014年的“十佳教师”郭兆艳老师笑眯眯地说。她身患严重的风湿病,平时总是疼痛不绝。她的丈夫常年不在家,孩子很小,平时只与一个身体不好的老婆婆“相依为命”。“今天晚上我想吃点好的。吃什么呢,就下宽面吧!”她笑眯眯地和婆婆打电话说。同事们早已习惯了,小郭老师下班总是习惯了“拖一会儿”。因为家里没有人做饭,所以只能总是吃面条。有一个周末,她看见一个孩子就坐在班上发呆,久久不肯回去。郭老师这个有心人,赶忙上前去询问。原来这个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只有一个亲戚帮助照顾。可怜的她,冬天仍穿得很少,在寒风中冻得感冒了。郭老师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她牵起女孩的手说:“走,跟老师回家。从今天开始,老师的家,就是你的家。”从那天起,每个周五,她骑着电动车带着学生回家,给她做饭,帮她辅导,周末还带她一起出门游玩。这一带就是一年!那么,是什么支撑着北区校维扬中学无数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呢?是在“做最好的自己”的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是在“做最好的自己”的光辉指引下,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在学校无数个“十佳”的榜样示范下,更是一种广大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尚道德。
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是学校发展软实力的灵魂所在。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可以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品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学校文化内化的过程,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校育人思想、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活动,会逐渐将学校文化内化为学校师生的文明言行。
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向我们传递出这所学校的文化定位。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让自主发展成为师生的生命自觉,让师生在一次次追求“更好”中成就自己的“最好”!这个“最好”之于学生,就是要不断激发他们成长的愿望;之于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之于学校,就是要凝聚隐形的力量,不断激励师生前行。
北区校维扬中学,通过环境熏陶、活动历练、文化滋养,让“做最好的自己”蕴含在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中。每一学年评选出的“十佳”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榜样,有“十佳教师”“十佳青年教师”“十佳女教师”“十佳师德标兵”“十佳教科研工作者”“十佳班主任”“十佳共产党员”“十佳管理干部”“十佳后勤职工”等。走进北区校维扬中学,看到庄重、严谨、高雅、和谐的校园,你一定会觉得,这样的一个让教师生命绽放的田园,不可能是“十佳”创造的,应该有“一百佳”“二百佳”,甚至更多!对,优秀在这里不是一些典型,而是一种习惯,是一种风气,一种“做最好的自己”的文化。
北区校维扬中学的每位老师早已把优秀当成了自己的习惯,“最好”二字不仅在每位老师的心里,也在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校园十大杰出学生”评选是校园的另一道闪亮的风景。这里的主人公由老师换成了学生。“校园十杰”评选的舞台就是北区校维扬中学学子不甘落后,勇敢怒放青春的印证。每年的春天,全校学生都会卯足了劲争当杰出好少年,他们由班级的初赛到年级的复赛最后拼到学校的决赛。入选“十杰”,必须要有优秀的成绩,良好的品行和全面的素养,必须能自己做TV诠释自己人生观,能在舞台上侃侃而谈为自己拉选票,能接受成功的欢喜和失败后的泪水。笑到最后的方能在“论剑”中称得上“杰出”。每年的十名杰出学生、十名优秀学生、十名才艺学生,他们的照片和经历会张贴在宣传栏上,会滚动在大屏幕上,会有“风云讲坛”的大师给他们颁发奖学金,所有的学生都以他们为榜样,期盼着下一年上面有自己的名字。
除此之外,各科老师还在学习期间精心设计很多活动,如“告别童年,拥抱青春”庆六一班级晚会,“嗨皮圣诞英语大型话剧表演”“经典诵读朗诵比赛”等。在老师们的培养下,孩子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让“简单”成为不简单,让“做最好的自己”思想真正内化为每一个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追求。
课堂为要:课程与课改彰显学校品质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发生,就是按人的身心规律和教育规律施教。在邗中(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学校领导清晰地看到,应在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课堂改革的教学实践上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应以核心素养为准则,开发自由成长的“三级”课程。
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坚持“强化语数英、活化理化生、趣化政史地、开发音体美、丰富文理工”的思路,制定学科教学技术标准,在国家课程校本行动上寻找核心素养着力点。
二是校本课程生本化。我校的校本课程以“核心素养,平凡课程”的思路为指导,以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生活技能、运动健康、特长培养五类为框架,进一步构建校本化特色课程,着力培育精品课程,生成多样课程。在类型多样化、内容精品化、价值取向生本化的校本课程上寻找核心素养生长点。
三是地方课程特色化。一方面有机融入地方特色课程;一方面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或者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另外准备在开展修学、研学等活动上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努力在实践性课程上寻找核心素养创新点。
邗中(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对课堂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挖掘,认为“课堂”应该理解成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在教室的“小课堂”里,学校构建的“三关注四环节”教学模式与教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想碰撞,让老师们的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文本让学生读,规律让学生找,问题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老师们研究课堂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成长。学校打破班级之间的壁垒,关注到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实施分层跑班教学,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校园的“中课堂”里,特色的社团完全是学生自己的地盘,他们常常是“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丰富的活动如“墨缘书简”“美文漫步”“春秋史话”“行知天下”等让精灵般的孩子迷恋的“沉醉不知归路”。
48个学生社团给孩子们带来每周的“快乐的星期三”。行走在校园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或拿着相机捕捉生活最美的一瞬;或围坐在小湖边读着动听的诗歌;或在实验室中专注地研究某一个奇特的现象;或在教室里“争吵”意见不统一的题目;或在小舞台上演绎着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学生常常在作文中写到:那一年,我们一起疯过;那一年,我们追梦逐诗;那一年,我们梦开如花。而课程多元的要求,也让教师不断自我充电,让自己始终保持满满“一桶水”的状态。
社会“大课堂”则通过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初三年级连年荣获区初中毕业班工作“五项考核”一等奖,各年级在市区组织的历次质量监测中,均荣获一等奖。在第12届全国中小学文化教学高峰论坛中,纪松岩执教的《老王》被评为一等奖。在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活动中,吴子宁等10名同学参加的探究性课程展示活动,获得了在场辅导员老师的一致好评。机器人社团成果在扬州市第五次少代会上做精彩展示,并收到了市委书记谢正义的高度好评。
修能为本:价值追求铸造学校品格
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学校始终将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学校深入推进“五化”行动,构建德育课程的新体系。
(1)推进素质养成自主化,让良好素质不断内化。学生管理本着“自我管理、自主教育、自我评价”的原则,以“十好”教育为载体,组建学生自我管理网络,制定素质养成自我评价体系,促进素质内化于心,外显于形。
(2)推进信念教育梯次化,让核心美德不断传承。初一举行“光荣与梦想”的“立志”系列活动;初二举行“激扬青春、放飞梦想”的“养志”系列活动;初三举行“荣誉与责任”的“成志”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品德养成。
(3)推进主题教育系列化,让核心价值落地生根。我校开展以“阳光校园,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三节·三季”六大活动。“三节”:“采蜀冈灵韵,展魅力青春”的文化艺术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的科技创新节;“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健康节。“三季”:“砥砺·成长”的励志感恩季活动;“让文明礼仪与我同行”的文明礼仪季活动;“实践·创新”的社会实践季。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理想信念、科普教育、体育艺术、审美教育等元素,培育学生的高雅情趣和审美情怀。
(4)推进德育科研课题化,让德育途径不断拓宽。强化德育科研意识,每月组织一次班主任工作论坛,以微型德育课和微型德育案例为抓手,深入开展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5)推进课程德育全员化,让德育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注重提高教师对课程德育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德育回归课堂。
“踏进北区校维扬中学已经快一年了,回首过去的时光,我在这里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初二年级的余听月同学自豪地说:“比如,课前静息。每节课前,我们全体同学都会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等待上课。静息可以让我们快速平静下来,想想这节课要学什么,应该准备什么。”这是北区校维扬中学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奋发向上氛围的一个重要举措。
学生快乐的学习状态,与学业成绩是正相关的。近年来,学校质量屡创新辉煌,声誉不断有新提升。其中,2014年中考,邗江中学等重点高中录取率都位居全区第一。2014年中考,331人达邗江中学统招线,11人被扬州中学创新人才实验班录取,29人名列邗江区前50名,48人名列邗江区前100名。学生竞赛硕果累累,在每年的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近20位同学获省级大奖;在省市区的各项体艺竞赛中,近百人次获一等奖。
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课改的教学实践都需要教育科研和师资队伍的强有力支撑。北区校维扬中学制定了完备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定期开展“同课异构”“同构异教”等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享有美誉的“蜀冈风”校本教研活动体系。“蜀冈风”校本教研的风云人物都是全校教师投票推荐的。他们是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业绩突出的学科主任、备课组长、特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他们的讲座更“因地制宜”更接底气,从“好课的标准”“班级文化建设”“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等方面入手,探讨现代教育发展规律与走向,厘清教育发展思路,提出了教师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怎么才能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等发人深省的命题。主讲人旁征博引,深度剖析教育现象,纵论教育管理,解析教育规律,给每位教师以很深的启发。除此之外,老师们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力提升研究素养。现有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6项。倡导微研究和微反思,各学科组将课题分解为子课题。各备课组承担子课题研究,每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学校坚持唤醒教师发展的生命自觉,积极推进两项工程。一是实施“积分”工程。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完善专业成长定量评价内容和制度。“以积分看成长”、“以积分换成长”。二是实施名师工程。着力推进三个“打造”。一是打造学习型组织——以“三个一”活动为抓手推进业务提升。二是打造科研型群体——以课题为载体强化学术研究。三是打造专家型团队——以名师培训为依托塑造名师团队。组建“名师成长班”,聘请专家指导团队,定期开展研训活动。每年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的各类研讨课交流近600人次。学校还积极推进“积分卡”制度。制定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教师的专业成长积分定量评价为内容”的积分卡实施制度。
学校223位教师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人,高级教师80人,中级教师111人;现有区级以上名师62人,市级名师41人。有多位教师在市级以上教学大赛中获奖,各门学科均多次面向扬州大市开设公开课。每年有近200人次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每年有150余人次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每年指导近百人次的学生在全国、省、市等各级比赛中获奖。
管理为纲:自我激发提升学校质态
在制度管理上,面对新整合的学校,杜成智校长带领全体行管人员多方调研,多次征询,反复比照,鲜明地提出了以“强化质量提升不动摇、深化制度改革不折腾、细化过程管理不懈怠、优化队伍建设不停步”为中心的工作目标,以“提高团队意识、强化作为意识、培养精细意识、增强危机意识”为要求的工作准绳。以动车理论为指导,构建自主发展的“三个”机制。
现代动车技术告诉我们,让每一节车厢都有动能是火车大提速的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节节带!这个“动车组原理”启示我们的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不只是存在于校级层面,还应分布在学校各级管理和每名师生员工及家长中。
动力一:行政项目制。校长室成员结合分管工作申报项目推进,并制定《项目可行性论证及阶段考核办法》,提升行政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有德育增效、质量增质、管理增优、特色增显、师资增强、环境增美、爱心增暖七大工程。
动力二:整体考核制。制定部门、级部、班级科任教师群、备课组等整体考核方案。各层级围绕学校整体目标制定目标计划,加大整体考核力度,在整体目标完成的前提下进行个人考核。这样尽可能地放大集体智慧和积极性,促进各执行层、作业层积极主动、科学高效地开展工作。
动力三:家校合作制。在区局“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家校合作意愿强烈,就是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创造平台让家校互动从零散走向系统,从零星自发走向常态自觉,从关注自我个体到关注公益整体,让这股力量正面、积极、成形、有形形成合力成为推动学校管理的正能量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课题。建立家校“菜单式”合作互动机制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尝试。学校在管理上需要家长社会支持的项目和家长需要介入了解学校的管理的项目列成“菜单”,每周让家长选择参与,有序介入管理,推进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转和科学改进。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绿色校园、江苏省优秀中学共青团组织、江苏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等数十项荣誉称号。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等各级领导先后数十人次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他们对学校“一校两区”的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许。南非中小学校长教育考察团、加拿大滑铁卢市教育考察团、山西省校长代表团、四川省骨干教师代表团、广东省“影子校长”代表团等先后来学校参观交流,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精致的学校管理和喜人的办学成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网》、《搜狐网》、《新华报业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扬州日报》、《扬州电视台》、《扬州教育网》、《邗江教育网》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先进典型。
省教育厅原副厅长胡金波认为“更好的教育”就是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的教育;就是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学生自己成长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块燧石,引领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就是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的教育。让我们在追求“更好”中成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