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千年流淌的唐诗宋词,位于古运河畔的竹西清秀隽雅,充满诗情画意。坐落于此的扬州市竹西小学,东倚大运河,南临古邗沟,西傍瘦西湖,北枕蜀岗余脉。自建校以来,一代代竹西人在碧水修竹的滋润和怡养下,躬耕杏林,潜心化人。竹韵墨香,只为每一个儿童的生长;种桃种李,倾心打造一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竹娃”校园。

一、我们的校园——“竹韵养操节,墨香生华气”
一直以来,竹西人以“办一所为了每一个儿童的学校”为目标,努力去发现和唤醒每个孩子的潜质,细心呵护和放飞每个孩子的个性,积极成就和彰显每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精彩。引导人人有才,人人全才,坚信个个努力,个个成才。
学校致力打造“端正”的墨香文化和“有节”的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文化校园,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个角落能育人。置身于竹西小学院内,书法文化墙、墨香长廊,墨香标志石等自成校园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竹西路、月明路、淮左路、绿杨路和“竹西八景”等院内景观细述着历史的风流;教学楼中悬挂的文化诗句、图画故事诉说着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围绕“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的校训,学校提炼出“竹西四德”——端正、有节、虚心、有恒。从做人的品格、做人的原则、做人的态度、做人的坚守四方面对竹西学子进行无声的熏染。
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培养,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让竹西学子体味“竹”的精神,承载着“竹西梦”去追寻幸福人生。


二、我们的理念——“为了每一个儿童的生长”
唐人杜牧曾赋“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因此得名。宋人姜夔歌《扬州慢》一曲,更让竹西成为士人追寻的文化“基点”,历代文人争相来竹西探幽访胜,创作出咏竹西的词赋千余首,赞竹西的书法画作更是难计其数。“竹西”因竹而遐迩南北,因文而流芳百世。
自建校以来,历代竹西人坚守“竹”的气节,涵养“墨”的芳香,瞄准打造融合“竹”“墨”等特色元素的现代学校文化的办学目标,摒弃“浮光掠影”的德育,立足校园特点,以“竹”文化为突破口,深度挖掘,从“竹”的品格中汲取教育的力量,在“墨”的余韵中营造教育的氛围,以“办一所为了每一个儿童的学校”为宗旨,不断探索,努力实现解放每一个儿童的理念,服务每一个儿童,实现成就每一个儿童的教育愿景。
1、我们的理念:解放每一个儿童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少年儿童。如何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孩子?经过反复探索,竹西小学最终确定以“办一所为了每一个儿童的学校”为目标,把课程的设置放在服务教育的核心位置上。以儿童为中心,让课程真正为儿童成长服务,解放儿童的时空、解放儿童的身心,让儿童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实践、自由的游戏、自由的体验,为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我们的课程:服务每一个儿童
卢梭强调“教育即自然生长”,“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基于此,竹西小学立足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富有“竹韵”、蕴涵“墨香”的校本课程、德育课程、活动课程等,从多个维度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让课程贴合每一个儿童的天性,服务于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让孩子们在课程中体验,在学习中成长。
3、我们的愿景:成就每一个儿童
2014年以来,学校举办了竹西小学首届“丑小鸭童话节”,组织召开了邗江区“童子功”修身行动现场会。学校把童话引进校园,让孩子们保持诗意、守护童心;和兄弟学校交流了修炼孩子“书写功”“诵读功”“演说功”“清扫功”“健美功”的做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夯实基本。现在,我们正在用实践回答什么是“为儿童而教”,让儿童站在课程的最中央。“为了每一个儿童”,全体竹西人正行走在路上。
4、我们的口号:“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
翻开竹西小学的文化历史,扑面而来的是激情与豪迈。71年风雨兼程, 71年薪火相传。多年来,竹西小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张扬儿童个性,彰显学校特色。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长歌豪迈,挥斥方遒。竹西人始终用行为诠释着“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的校训、“端正、有节”的校风、“正直有爱 、虚心有恒”的教风和“思能静、行有节”的学风。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把“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理念。中国人看书法,一字见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正”是一种为学的习惯和精神,以“摆正、握正、坐正、写正”起步;“节”是一种做人的品位和气质,引领师生过“有礼节、有气节、有节度、有节律”的教育生活,“正”和“节”恰恰是“全人发展”的基础。
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旗帜。“端正,有节”是对师生在思想、行为以及工作态度上的基本要求,过“有礼节、有气节、有节度、有节律”的教育生活。教师要身正,其身正,不令而从;学生更要摆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教风是一所学校的标尺。“正直有爱 、虚心有恒”是衡量师生道德品质的准绳。正直是公正无私,老师爱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传播善,改正恶。虚心有恒即像竹子一样虚怀若谷,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对教学技艺的追求不断向上,不断进取。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气质。“思能静、行有节”是我们对竹西学子寄予的厚望。我们培养竹西小学的学子要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励志学习竹子安静、有节的特点,做到思考问题时能冷静,言行举止要有理有节。


三、我们的文化——竹有疏影映桃李,墨绽清香满园芳
“一草一木暗香浮动,一字一画德育无声。“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优质的校园文化能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受到文化的濡染,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我生命的改造与升华。基于此,学校提出五大校园文化建设,即标识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特色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让学生获得新的文化教育生长点,享受精神的幸福。
1、标识文化:渲染美誉的标识印记
标识文化是学校形象的代名词,将其办学的宗旨和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建立的视觉、听觉相结合的立体式的形象系统。学校精心设计了校徽、吉祥物,创作了校歌,着力建立丰富形象的标识文化体系。
校徽。以绿色为基调,根据文字“西”字变形而来,令人印象深刻。以竹为叶,以笔为竿,重新构造出竹西之“竹”,营造水墨意境,又有毛笔的笔刷之感觉;而“笔”中有节,彰显了特色——写端正的字,诠释了校训——做有节的人;竹叶相互依偎,寓竹小师生共同成长,突显了学校“为了每一个儿童”的核心理念;“竹”背后弯曲的流线型图案代表流淌千年的古邗沟之水,生生不息,滋润万物,标明了学校的地理特征。校徽将文字与实物结合,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主题,整个设计简洁流畅,一目了然又不乏生动。
校歌。表明了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邗沟河畔、学校的基本理念——解放每一个儿童、学校的愿景——成就每一个儿童等元素。朗朗上口,便于诵记。
吉祥物。吉祥物是学校的象征,体现了学校的理念和精髓。学校广泛征集,设计了两个竹笋娃娃作为学校的吉祥物,以突显“竹文化”:黄色与绿色体现了竹的清雅灵动,寓意着竹小学子勃勃生机。设计两个是表示“个个”,以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的办学理念:每一个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笋娃;每一次拔节,都是生命最美的绽放。两个竹娃分别取名为“节节”和“静静”,取自于学风“思能静,行有节”,以期学生思考问题时能冷静,言行举止要有理有节。两个竹娃娃手拉手,张开双臂,寓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并且以最大的热情接受新事物,广交新朋友。吉祥物的形象活泼可爱,新颖独特。

2、环境文化:点缀墨香的肥沃土壤
“学校无闲地,处处可育人”。近几年,学校先后改造了校舍,美化了校园自然环境,营造了特色人文环境。学校从与孩子关系密切的角落入手,以“竹”之精神为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融入了“竹西文化”以及“墨香文化”,将美化功能与实际功用相结合,生成了道道精美别致的微景观,让校园“写”满孩子的故事,洋溢“家”的温馨,力求打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文化。
学校现有三幢教学楼,北教学楼,取名“玉磐楼”,玉竹是竹之美称,寓意小竹子即使是在磐石中也能稳稳扎根;中间是办公楼,取名“沁竹楼”,寓意教育学生就像雨水滋润竹子一样,慢慢渗透;南教学楼取名“劲云楼”,寓意竹子在生长的过程中,蓄势待发,直指云天。
“同沐满园竹韵,共掬一缕墨香。”玉磐楼借助有关竹的知识、诗句、图画、故事进行文化布置,并配以文字解说。每层楼都有各自的主题,一至三年级分别为“竹的种类”“竹的功用”“竹的精神”,学生在赏竹、知竹的过程中,学习竹坚韧不拔、奋发向上、虚怀若谷的精神品质。沁竹楼为师生书法展示区域,展出作品百余幅,尽管作品还显稚嫩,也刻印了孩子们的成长足迹。劲云楼主题包括“竹西历史”“竹西文化”,凸显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引导学生了解竹西文化,承载“竹西梦”去追求自己更好的人生。
学校围墙建筑沿用书院格调,追求古朴高雅。围墙内侧篆刻“诗”“书”“画”“谜”等4个特色板块,并配有历史溯源的详细解说。校园内多处竹园(林)景点,操场南面“七贤林”,主干道周围有“和园”“趣园”“健园”“融园”“雅园”“本园”等竹西八景,每处景点都配有园林特色介绍。孩子们每天行走在竹林下,与竹为伴。师生在欣赏、了解竹子的同时,从中汲取竹子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质。
因地处“竹西佳处”,学校提炼出古诗词中的扬州别名及景点命名校园主干道,传承历史文化。
校园内一个个角落、一面面墙壁、都在诉说着“为了每一个儿童”的理念。这是竹西人实践着的教育行动,是全校师生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3、精神文化:润物无声的涓涓细流
精神文化是师生精神自由成长的指示航灯,学校依托“竹”文化底蕴,从“竹”的精神品格中汲取教育的力量,构建了“端正、有节、虚心、有恒”的“竹西四德”,让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获得提升。
竹是端正的,人更应该是端正的。学校倡导师生写端正的字,更要成为正直的人。有节是做人的原则,做人的原则是比生命还珍贵的东西。在诱惑面前,保节;在利益面前,正节;在大义面前,亮节。
虚心是竹的品格。竹子中空,象征虚心;枝干挺拔劲秀,有凌云之志。作为中国书法特色学校,学校以打造写字教育特色为突破,让师生从书法中汲取了坚守的力量,磨砺顽强、坚持的精神,形成“坚韧有恒”的品质。
“竹韵之声”广播台是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窗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周四晨会约15分钟播报。广播台通过报道校园新闻、名人轶事、哲学童话、卫生常识等内容,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校报、校刊是由学校出版的阅读刊物,渗透着学校的办学追求、教育理念,记载师生的校园生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校报取名《春筱》,筱,小竹之意,寓意竹西的孩子像春天的小竹子一样打好基础,积蓄能量,充满活力。读者主要面向学生,月刊,包括校园新闻、教研团队、翰墨飘香、德育之窗4个板块,定期为大家呈现最新校园新闻,团结奋进的教科研团队、优秀的学生作品及缤纷的德育活动;校刊取名《竹迹》,为竹西教师的成长记录下印迹,读者是教师,每学期两刊,内容包括学术争鸣、管理智慧、名师手记、课改沙龙、案例经纬、教师艺文等,既反映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也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4、特色文化:助推成长的温馨摇篮
特色文化,是学校文化内涵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学校前进的强力引擎。学校重点从“竹西九节”和“墨香特色”两个方面进行特色文化打造。
竹西九节包括阅读节、书法节、童话节、英语节、数学节、体育节、风筝节、艺术节、科技节。这些节日贯穿全年,阅读节让孩子驰骋书海,体验文字带来的快乐。书法节上,他们“练书法”“写书法”“品书法”“赏书法”“讲书法”,在书法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着书法带来的乐趣;童话节上,孩子们扮演童话故事人物,惟妙惟肖;英语节让孩子体验西方文化;体育节在增进学生体能,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同时,也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风筝节中,孩子们体验大自然的自由,享受生活的愉悦;科技节上,学生进行动手大比拼,开展科学素养知识小竞赛,听取科普讲座。“竹西九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和成长,成为办学的一大特色。
“墨香文化”是我校的另一大特色。学校每个班级都是以著名书法家命名,教学楼过道里,教师的粉笔字一一排开,成为了学校的一景。学校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师生的书法作品,整个校园俨然成了一座“书法园”。书法校本教材《翰墨书法》,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入手,体现了书法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写字、识字、语文知识积累之间的关系。学校还聘请了陈辉建、林达仁、戴永文等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顾问,请他们为教师们做书法讲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书法素养。学校将课堂教学班、年级兴趣班和校级书法班作为整个校本课程的推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着力打造“墨香文化”。2007年竹西小学创成“全国书法特色学校”;2013年创成“江苏省书法等级考试优秀学校”;2014年获评“江苏省书法教育先进单位”。

5、课程文化:引领梦想的远航动力
课程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以“解放每一个儿童”为理念,以“办一所为了儿童的学校”为目标,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文化体系。

学校站在儿童的立场,以保证国家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前提,通过加大教学密度,提高学习效度,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益,解放儿童的时间。为此,全体老师不断探索,在保证课堂密度同时,追求明快的节奏。学校以“兴趣激发、能力培养、素养形成”为基点,倡导“以生为本、关注生成”的生态课堂,逐步形成了“直入主题、建立模型、即时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路径和“注重细节、层次分明、张弛有度、简约明快”的教学风格。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姿态、颜色、花香,每个孩子的能力特长都不一样,学校就应该是“一方土壤”,要做的就是要像土壤一样默默地呵护着儿童,让他们徜徉在幸福的阳光下,自由地生长。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高效实施的同时,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参与课外活动,让孩子拥有更多“玩”的时间,参与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校本课程,享受快乐的童年。
学校立足孩子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菜单式”校本课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每周五的下午的“幸福课程”、每周四下午的“精品社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幸福课程丰富多彩,有适合低年级孩子的绘本阅读、软陶、硬笔习字等,有适合中年级的演讲与口才、剪纸、软笔书法、声乐等,还有在高年级开设的扬剧、葫芦丝、科技制作、电脑绘画、黑白线描、篮球、足球等。学校编写了《竹西文化》《竹西四德》《黑白线描》《墨香流韵》等校本教材,以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竹西文化》共分为十二章,从竹西缘起说起,内容涉及竹西的诗词、字画、谜语、风景介绍等,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欣赏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兴趣,进而产生研究的需求。间周晨会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学习研究。《墨香流韵》包括三个板块:“楹联匾额”包括楹联和匾额的历史、文化、分类、书法欣赏几方面,引导孩子寻到书法的“根”,找到民族的“魂”;“卷牍墨香”包括从西汉起至明代书法欣赏以及书法家的简介,学生充分领略到我国历史上书法的魅力所在;“丹青传神”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间周综合实践课上,成了学生欣赏书法的时间。《竹西四德》依据“竹”的精神分为“端正篇”“有节篇”“虚心篇”“有恒篇”,全书通过历史名人故事,向学生述说德行的重要性,如《郑板桥两袖清风》,《史可法坚贞不屈》,《朱自清忠贞不渝》等,故事形式引人入胜,内容更是小中见大。
竹西老师怀着“为每一个儿童”的心,让“竹”在这里生根发芽。课堂上,孩子们的钻研劲如同竹笋破土般,开启了梦想之门;操场上,孩子们的嬉戏声如同竹叶般,在风中飞翔。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生本课程的深度开发、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竹西小学校园文化的生动实践,给竹西娃娃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长空间,老师们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成长方向。


为了每一个儿童的生长,竹西人一直行走在路上。